互联网平台发力消费金融 多头借贷风险需警惕

互联网平台消费金融战火正旺。数据显示,从2014年的0.02万亿元到2018年的7.8万亿元,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增幅近400倍。从微信、美团等互联网巨头,到电商、分期等消费平台,非银机构纷纷利用自身流量、场景等优势在消费金融市场攻城略地。

业内人士认为,相比商业银行和传统消费金融公司,互联网平台拥有纵深的消费场景以及强大的渗透能力,发展潜力巨大。未来其市场竞争也将分化,机构应进一步发力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领域。同时,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记录未完全纳入征信系统的情况下,多头借贷等风险也应警惕。下一步需持续完善征信体系,打通信息鸿沟,多方保障安全。

互联网平台加速入场

当前,互联网平台正纷纷入场消费金融。从微信、美团等互联网巨头,到电商、分期等消费平台,众多企业正加速布局市场,开发新产品。

美团近日上线的信用付产品“买单”,可在美团点评适用商户处消费使用,额度根据个人账户资质有所差别,分别有500元、1000元及1500元。用户还款时可选择延期还款、分期还款等服务,平台分别收取一定比例手续费或服务利息。

微信内部也正就消费金融产品进行研究。此前,微信推出了微信支付分,对个人的身份特质、支付行为、守约历史等情况的综合计算分值,在包括充电宝免押租借、微信机上付、酒店免押预订、物流快递先寄后付等数十个场景为用户提供先享后付等服务。不少业内人士表示,从微信支付分的上线,可以看出微信在消费金融领域的野心,这也可能是微信消费金融新产品上线的“前奏”。下一步,微信这样拥有强大生态和流量的头部互联网公司,或将在支付、小贷等牌照的背书下,加速入场分羹消费金融大蛋糕。

消费分期平台——分期乐主体乐信也正打通更多线上线下的外部场景。据了解,乐信旗下全新权益消费品牌“乐卡”,打造了观影乐卡、美食乐卡等多个产品。而较早推出的花呗、白条等消费金融产品贷款余额均已超百亿元。

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最新报告指出,虽然从规模上看银行依然是消费金融存量的主力,但电商、支付平台等互联网平台通过各自关联的网络小贷、保理等牌照,依托平台的客户资源切入消费金融领域,规模已不可小觑。相关数据显示,2017年,非银行机构提供的消费金融规模占我国消费金融总规模的7%。从2014年的0.02万亿元到2018年的7.8万亿元,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增幅近400倍。

谋求差异化竞争

业内人士表示,相比商业银行和传统消费金融公司,电商、支付等互联网平台在消费金融领域具备天然优势,依靠纵深的消费场景、强大的渗透能力、深度的金融科技应用等,吸引了大批受众,未来发展潜力巨大。同时,消费信贷市场也将分化,机构将进一步发力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市场。

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互联网平台的消费信贷产品主要用于消费者日常消费的小额信贷,且期限较短,金额不大。同时,依托平台自身的电商、社交等生态场景和庞大的客户群来深耕金融业务,触达的用户消费场景更为多元,较好弥补了消费金融“正规军”的业务短板,并大大丰富了消费金融行业的产品种类与覆盖人群范围。

以花呗为例,《2019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》显示,经全量数据比对,花呗用户与商业银行信用卡客户重叠率在25%以下。2018年12月底其人均授信额度不到4000元。而2019年银行卡卡均授信额度超过2万元。

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研究总监林晨表示,当前,中国有超过4亿人还是“信用白户”,没有获得过消费金融服务,这些人应该是被服务到的,服务这些长尾客户的消费金融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。未来行业发展也会更加百花齐放。
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指出,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发展,是过去以银行为主的消费信贷非常重要的补充和推动。包括互联网等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在做的一些消费信贷,仍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空间。他们也更靠近消费者的真实消费场景和需求,是消费信贷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新渠道。“消费场景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下,未来消费类平台发展也会呈现分化。”王微说。

完善征信体系 防范多头借贷风险

随着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,相关风险也引发关注。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,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记录未完全纳入征信系统、中小消费金融平台信息共享不足的情况下,消费金融中多头借贷等风险应高度警惕。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,打通信息鸿沟,多方保障安全。

“小额有场景支撑的消费信贷安全度是相对较高的。但整体来说,消费贷款需要和收入相匹配或者是与整体负债水平相匹配,适度额度发放非常重要。监管的核心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个人征信数据的健全。当前,征信体系中也已经逐步把网络和个人消费记录合并,未来应加快推进。”王微说。

“现在蚂蚁金服的整体业务数据会定期汇报给监管部门,监管部门是可以看到大盘的。”林晨说。据了解,在避免多头借贷方面,蚂蚁金服开发了多头借贷识别模型,并与商业银行、主要非银机构共享数据,在控制多头借贷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成效。

上述报告也建议,下一步,应持续完善多层次征信体系。一是建立并完善消费者个人信息数据库,推进个人商业信用数据、五险一金数据、人事档案数据、消费数据、金融数据等多维数据的整合,逐步形成覆盖人群广泛、信息多元的征信数据库;二是加强消费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、金融科技公司、电商平台等的跨平台合作,实现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;三是有序开放政府数据资源。包括个人税务信息、保险信息、生活缴费信息等,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的作用。

相关内容